还记得吗?那些年一起唱过的童谣

还记得吗?那些年一起唱过的童谣

以下文章来源于方志江苏 ,作者省志办

方志江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、宣传江苏省情地情,展示地域风貌、讲述江苏故事。

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,强调格律和韵脚,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。《国语·晋语》有云:“童,童子。徒歌曰语。”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,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。中国的童谣历史悠久,最早始于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《列子》中记载的《康衢童谣》,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。《古今事物考》说:“《列子》曰:‘尧乃微服游于康衢,闻儿童谣……’谣之起,自尧时然也。”如此,童谣在我国也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。

寓教于乐的南京童谣

在南京流传着不少儿歌童谣,大多具有游戏的性质,也构成了语言类南京民俗的一个有趣的方面。南京儿歌童谣有的传布乡土知识,有的配合游戏开展,有的记录岁时节日,有的批评讽刺,有的益智逗乐,对儿童、少年不乏寓教于乐的作用。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,一些歌谣已渐行渐远,逐步退出了当代生活,但作为文化遗产却有着重新发掘、研究的价值。它是方言和口头文学搜集、记录的珍贵资料,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。

南京儿童歌谣中有不少传承历史久远、影响范围广阔的民间作品。例如《三岁娃娃会唱歌》:

红公鸡,尾巴拖,

三岁娃娃会唱歌,

不是爹娘教我的,

自己聪明会唱歌。

这首歌谣早在明初已经随南京的戍屯移民传播到甘肃等西部地区,已被当地文化工作者采录并视作传统的民间作品。

有些儿童歌谣是知识传播、语言教习、思考启迪与幻想诱发的材料。如“数字地名歌”教孩子们数数,并了解南京的老地名:

一枝园,二郎庙,三山街,四象桥,五马街,

六角井,七家湾,八府塘,九龙桥,十字街。

夏秋仰望明月星空所说的《月亮月亮巴巴》,能启迪孩子们的神思遐想:

月亮月亮巴巴,里头有个妈妈;

妈妈出来买菜,里头有个老太;

老太出来烧香,里头有个姑娘;

姑娘出来洗脚,里头有个喜鹊;

喜鹊出来飞飞,里头有个乌龟;

乌龟出来爬爬,里头有个蛤蟆。

这首南京歌谣使用了顶针格,各句转承自然,中心词又不断重复,便于记忆和上口,同时月中的事物层出不穷,使孩子们感受到天空的神奇。

歌谣不仅本身就是民俗现象,在意义层面也经常传播民俗知识和文化信息。南京儿歌《我在张家学打铁》,就以拍掌游戏的方式传导岁时民俗信息。该游戏由二人进行,先磨手,再拍掌,同时一齐念道:

一摩金,二摩银,三摩四摩打手心。

张打铁,李打铁,打把刀,送姐姐,

姐姐留我歇,我不歇,我在张家学打铁。

打铁打到正月正,家家门口挂红灯;

打铁打到二月二,家家开门接女儿;

打铁打到三月三,养菜花,赛牡丹;

打铁打到四月四,一个铜钱四个字;

打铁打到五月五,洋糖粽子敬老母;

打铁打到六月六,蚊子叮,扇子扑。

打铁打到七月七,七根鹅毛七杆笔。

打铁打到八月半,家家户户杀鸡鸭。

打铁打到九月九,九个老头喝烧酒。

打铁打到十月朝,老子牵牛儿子吆。

打铁打到十一月,里穿单衣外下雪。

打铁打成十二月,杀猪宰羊忙过节。

南京儿童歌谣中还有不少逗趣、嘲讽的口头作品,能给人带来愉悦,并在嘲弄中发挥警示作用。比如《赖学精》嘲讽逃学者:

赖学精,巴天阴,下大雨,好开心。

出太阳,打手心,挨木板,不照应。

歌谣还有方言学习的功能,南京歌谣用老南京话来念才有韵味。据传说,太平天国失败时,为防止太平军将士混在百姓中逃脱,清军曾用一首南京童谣让每个人出城的人念,因太平军多是广西人,他们就会因不掌握南京话的发言而败露。这首童谣是:

火刀、火石、火煤管,娃儿玩的花棒槌。

念“管”和“槌”时,按南京话念必须发儿化音。

丰富多彩的江苏各地童谣

江苏南通的如东地处海边,其童谣很有海边生活的地域特色。比如《十二月鱼鲜》:

万里黄海水连天,我家住在黄海边;

一年四季十二个月,月月鱼儿离水鲜:

正月龙灯鱼来报喜,二月刀鱼正当时。

三月黄花鱼儿上了市,红烧清炖随你意。

四月鯠鱼大眼疸,五月马鲛正当家。

六月条鱼肥又大,老酒拷拷乐哈哈。

七金八板九箭头,十月鲻鱼数铁头,

十一月带鱼白如银,十二月鲈鱼最闻名。

要吃鲜鱼把网开,要吃龙肉自下海;

渔民雄心比海大,金银财宝捞回来!

另有《拽篷号子》一首:

拉起篷来上天河(哎嗨哟),

龙王老子来迎接(哎嗨哟);

俊男俏女咱不要(哎嗨哟),

只要鱼虾满船驮(哎嗨哟)!

盐城的童谣有的要用盐城话朗读,朗朗上口,很有情趣。如这首《好不容易扒到三十亚(年三十)》

糖儿果子随你抓,

鱼啊肉滴尽你叉!

拍拍胸,不伤风,

拍拍背,不驼背。

摇啊摇,摇啊摇,

一摇摇到外婆桥,

外婆喊嗯好宝宝,

果一包,糖一包,

吃过蜜枣还有糕。

苏州不仅是人间天堂,也是美食天堂,苏州童谣体现了苏州美食缤纷多样的特点。例如下面这首《苏州小吃》:

姑苏小吃名堂多,味道香甜软酥糯。

生煎馒头蟹壳黄,老虎脚爪绞连棒。

小笼馒头肉馒头,香菇菜包豆沙包。

茶叶蛋、焐熟藕,大小馄饨加汤包。

臭豆腐干粢饭团,萝卜丝饼三角包。

芝麻糊、糖芋艿,油氽撒子白糖饺。

鸡鸭血汤豆腐花,桂花藕粉海棠糕。

蜜糕方糕条头糕,猪油年糕糖年糕。

酒酿圆子甜酒酿,定胜糕来梅花糕。

笃笃笃笃卖糖粥,小囡吃仔还想要。

童谣不仅反映儿童内心欢快、活泼的真挚情感,更能反映出当地的市井生活、人的精神面貌。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,儿童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,有些童谣逐渐离我们远去。各位读者还记得儿时家乡的童谣吗?欢迎给我们留言哦!

来源: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

原标题:《还记得吗?那些年一起唱过的童谣》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