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九四二》里的豫菜经典——鲤鱼焙面,到底是个什么玩意?

《一九四二》里的豫菜经典——鲤鱼焙面,到底是个什么玩意?

冯小刚导演的电影《一九四二》不仅向观众讲述了一段被遗忘的岁月,更是意外带火了一款食物——鲤鱼焙面,这道菜如今已是抖音四大美食之一。然而,如果去问河南人有没有吃过鲤鱼焙面,估计十个里得有九个说没有。笨博有幸吃过这道美食,刚好借此机会梳理一下。

(电影《一九四二》中,范伟饰演的厨师为时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端上鲤鱼焙面,这一场景与当时的灾情形成鲜明对比,成为名场面。一个镜头带火了一道菜,那句“鲤鱼焙面,延津做法”也早已成为网络热门语言。图片来源:电影《一九四二》截图)

鲤鱼焙面,全称糖醋软熘黄河鲤鱼带焙面,属豫菜系。糖醋是味型;软熘是技法,与焦熘对应;焙也是技法,本义是烤,在这里是炸的意思;黄河鲤鱼和面是食材。据说豫菜是百菜之祖,专家们甚至把豫菜的历史追溯到遥远的夏商时代。笨博始终想不明白,古时候的伊尹和今天的烩面究竟应该怎么建立联系。

虽然将豫菜追溯至上古的做法有附会之嫌,但食用黄河鲤鱼确实有悠久的历史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中说:“饮御诸友,炰鳖脍鲤。”可见,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开始食用鲤鱼。另一首诞生于河南的诗歌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里则说:“岂其食鱼,必河之鲤?”意思是难道吃鱼一定要吃黄河鲤鱼吗?大概早在先秦时期,黄河鲤鱼就已经被视为鱼中上品了。

不过,黄河全长5000多公里,究竟哪里的黄河鲤鱼最好吃呢?答案是开封黑岗口到兰考东坝头一带。据说袁大总统喜食黑岗口的黄河鲤鱼,当地官员打捞上来之后先把鱼送到郑州,再用火车运到北京,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铁路生鲜物流了。

(黄河素有“铜头、铁尾、豆腐腰”之名,出桃花峪后,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,水面变宽,流速变缓,为鲤鱼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营养物质。图为开封黑岗口)

黄河鲤鱼在作为食材时,有两点要求,一是一定要吃活鱼,保证新鲜,一是重量要在一斤半左右,不可过大或过小,这样肉质才好。黄河鲤鱼做法很多,红烧、清蒸、酒煎等等,不过在河南,最有名的做法还是鲤鱼焙面。庚子年闹八国联军的时候,西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狩,回銮时路过开封,当地官员设宴迎驾,据说其中就有鲤鱼焙面。民国时,大文豪鲁迅、梁实秋等都是河南菜馆的常客,他们的菜单里自然少不了鲤鱼焙面。

鲤鱼焙面的具体做法如下:将鱼处理干净后改上花刀,油温五六成热,将鱼下入,中间要不断将锅离火,相当于半浸半炸,直至将鱼浸熟。另起锅,放入水、白糖、醋、黄酒、盐、姜汁、葱花,将炸好的鱼放入锅中熘,要不断用勺推动鱼,并将汁淋在鱼身上,待鱼吃透味后勾流水芡,泼入热油把汁烘活即可。装盘后汁明芡亮,掉根头发丝都能看出来,口味甜而不腻,酸而不酷。

(河南名菜鲤鱼焙面)

焙面所用的面颇为讲究,要拉得细如发丝,油温四五成时下锅炸制。过去,焙面都是手切细面,后来改为拉面,烹调方式也从焙改为炸,不过焙面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。开封拉面与兰州拉面不同,不放蓬灰,只放盐和碱。1958年,何梦祥大师参加河南省技术大比武,用3两水面拉出了13公里的长度。

最早的时候,糖醋熘鱼和焙面是分开的,吃完鱼后把剩下的糖醋汁回锅,并将焙面放入,所谓“先吃龙肉,再食龙须”,现在则是将焙面直接盖在鱼身上一起上桌了,因此也就有了“鲤鱼盖被子”的说法。

鲤鱼焙面在过去是典型的官府菜,在那个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,这种美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用。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开始流行“菜系”这一概念,四大菜系、八大菜系纷纷登场,河南当时作为经济落后地区,没有赶上这波文化创造运动,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豫菜的知名度不高,发展缓慢,绝大多数河南百姓也没接触过豫菜。不过,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,豫菜越来越多进入到人们的视野,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在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,在郑州、开封想吃上一道鲤鱼焙面,早已不是什么难事。

相关推荐